2005年7月13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浙江潮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李校长”颇似“吕校长” 刘老师《调动》惹麻烦
我省首例网络小说侵害名誉权案一审有果
通讯员 张力 本报记者 汪嘉林

  本报讯 昨天,安吉县人民法院对我省首例网络小说侵害名誉权案作出了一审判决:被告刘永亮除了要在“红袖添香”网站、《今日安吉》和《湖州晚报》3家媒体上公开向原告吕伯海书面赔礼道歉外,还要支付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3000元。
    安吉县杭垓中学是一所山区乡镇中学。1990年8月至2001年8月,原告吕伯海与被告刘永亮曾在该中学共事,原告是校长,被告任语文教师。他俩的官司缘于刘永亮发表的一篇网络小说。
    去年年底,刘永亮开始以“蓑笠翁”的笔名在“红袖添香”网站上发表中篇小说《调动》。虽然后来他曾对已发表的1~7章予以屏蔽,但不久又将该小说全文发表在“红袖添香”上。
    这篇网络小说以主人公“安吉”老师的工作调动为线索展开,塑造了中学校长“李海伯”在本校老师的工作调动过程中,利用职权吃、拿、卡、要、嫖的反面形象。小说发表后,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,连原告证人也认为小说中的“李海伯”就是影射原告吕伯海,小说中的副校长“涂八担”、教导主任“马匹勤”则直接引用了原告同事的绰号。
    于是,今年4月,原告吕伯海以网络小说《调动》侵害其名誉权为由提起了诉讼。
    5月15日起,安吉法院两次开庭审理了此案。法庭辩论中,原、被告双方就小说情节是“指桑骂槐”还是“反腐倡廉”;是“引人入座”还是“对号入座”等焦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舌战。
    比如,原告认为,小说发表后,教育系统乃至社会上一些人纷纷传言并误认为小说中的校长“李海伯”就是曾任杭垓中学校长的自己,很多人向他打探、询问,使他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干扰和冲击。“刘永亮实则假借揭露腐败等社会阴暗面为名,编造故事,指桑骂槐。”
    而被告刘永亮则提出:小说以揭露社会腐败现象为主题,虚构某中学老师调动过程中的所为所见所想,虚构刻画了小说人物、出场顺序与对白,撰写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工作生活经历情节。要说“影射”,也是影射社会生活中所有与小说情节有共性的人,这也是小说反腐败主题所要达到的效果。“我运用文艺的形式,响应、宣传国家反腐败的政策,表达一个人民教师的正义和反腐败的愿望,并无不当之处。”
    经审理法院认为,被告刘永亮在小说《调动》中所营造的背景和刻画的情节足以使公众对“反面校长”和原告吕伯海产生对等的联想,其行为已经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;被告提出的是原告自己“对号入座”的抗辨理由,法院不予采信,遂作出上述判决。